今天咱们来聊个刺激的话题: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又有新情况了。
2025年一季度,银行忙着“甩锅”,准确地说,是在优雅地处置那些烫手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金额高达268.2亿元,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中占比七成以上。这数据一出来,不得不说银行的“甩锅”技术那叫一个炉火纯青。咱们来看看这不良贷款大甩卖到底是怎么回事,银行为啥这么急着脱手,这“锅”到底该谁背。
先来看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最新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银行在“甩锅”这件事上相当卖力。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742.7亿元,同比增长190.46%;成交金额483亿元,同比增长138.7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268.2亿元,同比暴增785.15%,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瞧见没?银行“甩锅”的速度比赚钱的速度还快,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简直成了银行清仓大甩卖的主打产品。
而且,这还不是最刺激的。更惊人的是这些不良贷款的卖相。平均折扣率,也就是银行实际能拿回多少钱,竟然只有4.1%,比2024年四季度还低了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00块钱的贷款,银行只能卖出4块钱,这折扣率比双十一的清仓大甩卖还狠。银行这么急着“甩锅”,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呢?
先说说为啥消费贷不良会这么多。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这个老大难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为3.5%,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出口方面,受全球经济放缓和贸易摩擦影响,2024年出口增速也仅为4.2%,创下近5年新低。房地产就更不用说了,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销售额下降12.3%。内需、出口、房地产这三驾马车集体不给力,经济该怎么办呢?于是,政府和银行想出了个办法——刺激消费。
怎么刺激呢?当然是靠消费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7%,达到惊人的5.2万亿元,其中近六成流向零售消费领域。银行们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还掀起了一场价格战,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举个例子,某国有大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最低已经达到3.5%,比房贷利率还低。不仅如此,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甚至推出零首付免息分期的消费贷产品,简直是恨不得把钱塞到消费者手里。
但问题是,老百姓真的有钱消费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仅增长4.7%,而同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2%,实际购买力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要命的是,居民杠杆率已经高得吓人。2024年末,中国居民部门债务与GDP之比达到62.5%,创历史新高,远超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老百姓的腰包早就被掏空了,消费贷不过是饮鸩止渴,把未来的消费能力提前透支罢了。
更严重的是,银行放出去的消费贷,有多少真的用在了消费上呢?比如有媒体报道,某银行的大数据模型竟然把频繁使用外卖当做收入稳定的指标,结果把一大群月光族误判为优质客户。
更离谱的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直接降低了风控标准。渤海银行就是个典型案例。根据其2024年年报,该行个人消费贷款金额虽然下降了,但不良率却从年初的4.44%暴增至12.37%。这说明什么?说明银行早就知道这些贷款有风险,但为了业绩还是硬着头皮放了出去。等到风险暴露,银行又赶紧“甩锅”,把不良贷款打包卖掉,自己拍拍屁股走人。
咱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已经被榨干了。前面提到,2024年居民部门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62.5%,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每一分收入都要先拿去还债,根本没钱消费。更糟糕的是,这种高杠杆率还伴随着收入增长的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4.5%,农村居民更低,只有3.8%。与此同时,房价、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却在不断上涨。
过去几年,官方一直在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但银行们是怎么做的呢?说白了就是“唯业绩论”。为了完成业绩指标,银行拼命扩张消费贷规模,甚至不惜降低风控标准。至于这些贷款能不能真正促进消费,银行才不管呢。
举个例子,2024年,某国有大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长了28.3%,达到4211.95亿元。但与此同时,其消费贷不良率也上升了1.05个百分点,达到2.39%。这说明银行为了追求规模扩张,根本不顾风险。现在风险暴露了,银行又赶紧“甩锅”,把不良贷款打包卖掉,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这种行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什么关系呢?
更讽刺的是,银行“甩锅”之后,这些不良贷款最终还是要由社会来买单。因为不良贷款的买家,往往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而这些AMC(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很多时候是政府的注资或者银行的再融资。换句话说,银行的“甩锅”行为,最终还是要由纳税人和存款人来埋单,这不就是典型的把风险社会化,把利润私有化吗?
要想真正刺激消费,就得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但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对居民收入的分配明显不足。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仅为51.2%,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果实,大部分被企业和政府拿走了,老百姓分到的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消费贷来刺激消费,根本就是缘木求鱼。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得从收入分配入手。比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但这些改革,哪一个不是难啃的硬骨头,哪一个不需要触动既得利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