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日韩对比

中日韩高速收费差距断崖:日本1.1元,韩国0.42元,中国令人意外

要说中国留给世界最深的印象,那必须得是“基建狂魔”了。

就拿高速公路来说,虽然我国我国高速公路起步很晚,但已经完成修建并且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位列世界第一。

而且,据统计,中日韩在高速收费上也有差距:日本1.1元每公里,韩国0.42元。

那么,中国高速每公里多少?和日韩相比,它究竟是更优惠还是更昂贵呢?

日本——高速费“贵到离谱”

先看日本的“天价高速”有多离谱。

就拿东京到大阪这段常见路程来说,全程大概450公里,高速费算下来得500块出头。

这价格有多夸张?要知道,淡季时东京飞大阪的廉航机票,有时候300块就能拿下,自驾的高速费居然比机票还贵出一截。

更让人费解的是,日本高速总里程也就1万公里,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收费却常年在高位徘徊。

那么,为啥日本高速能贵到这个地步?

首先躲不开的是自然灾害的折腾,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地震、台风轮番上阵,高速道路被损毁是常有的事。

去年台风“南玛都”过境,九州地区多条高速路面塌陷、护栏断裂,光抢修就花了上亿日元,这些维护成本最后自然要摊到通行费里。

再就是延续多年的“收费还贷”模式,日本很多高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当时政府没钱,靠发行债券募集资金修路,约定好靠收通行费慢慢还债。

可这么多年过去,有些高速的建设成本早该收回来了,收费却没降反升。

有人算过账,东京湾跨海高速的建设成本几十年前就还清了,现在照样每公里收1.2元。

雪上加霜的是日元贬值和物价上涨,日本修高速用的不少建材依赖进口,日元汇率跌了三成多,进口成本直接飙升。

加上人工费用年年涨,高速运营方只能通过提价来维持运转。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面对民众的吐槽,日本政府压根不考虑“薄利多销”,反而每年按固定比例上调收费,说是为了应对未来的维护需求。

这么贵的高速费,日本人自然不买账。

东京上班族佐藤以前周末爱自驾去京都玩,算上高速费和油钱,一趟下来比新干线票价贵两倍多,后来干脆改坐高铁。

现在日本高速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少,连出租车司机都吐槽:“跑长途还不如放空回来,高速费能吃掉一半利润。”

韩国——高速费“中规中矩”

再看韩国,高速收费比日本亲民不少,平均每公里0.42元,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不少让民众纠结的地方。

毕竟跟全球多数国家比,这个价格并不算低,甚至比中国不少地区都要高。

先算笔明白账,韩国高速总里程只有3368公里,比日本的1万公里还少不少,但收费门槛可不低。

首尔到釜山这条主干线全程400多公里,高速费要170元左右。

为啥韩国高速没法再便宜点?地形是绕不开的硬伤。

韩国东部全是山地,修高速就得不停挖隧道、架桥梁,每公里造价直接飙到1亿元,比平原地区的0.5亿翻了一倍。

更关键的是韩国的“收费平衡”模式,政府确实会给高速运营补贴,但剩下的七成还是得车主买单。

韩国道路公社早就算过账,要是高速完全免费,每年得多花上千亿韩元财政资金,对于要兼顾产业和民生的政府来说,这压力实在扛不住。

而且韩国有三成高速是民间投资建设的,这类高速收费比国营的高出两倍,仁川机场高速40公里路程单程收费就要50多块,相当于普通高速160公里的费用。

这种收费水平下,韩国人的出行选择很有讲究。

短途自驾还能接受,但一到长途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都会果断选高铁。

中国——高速“基建狂魔”

聊完日韩,终于轮到中国高速登场了。

作为全球高速总里程第一的国家,中国19.1万公里的高速网,平均每公里收费仅0.4元。

这个数字不仅压过韩国的0.42元,更是只有日本的零头,说一句“全球最低梯队”毫不夸张。

先感受下这份“便宜”有多实在,北京到上海全程1200公里,高速费算下来也就480元左右。

更关键的是,中国高速还常有“额外福利”,每年春节、清明等四个重大节假日,7座及以下小客车直接免费通行,这在日韩根本见不到。

为啥中国高速能做到“量大还便宜”?核心在于国家主导的建设模式。

跟日韩靠发债、民间投资修路不同,中国高速建设主要靠政府统筹资金,从一开始就没把“单纯靠收费回本”作为目标。

“薄利多销”的策略更是关键,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3亿辆,高速车流量大得惊人。

京港澳高速作为南北主干线,日均车流量能达到10万辆以上,就算每公里只收0.4元,累计起来的通行费也能覆盖日常维护成本。

反观日本,很多高速日均车流量不足1万辆,只能靠抬高单价维持运营,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西部多山多峡谷,修高速要架大量桥梁、挖隧道,成本肯定不低,怎么还能收这么便宜?

这就得提国家的成本兜底,雅西高速被称为“云端上的高速”,全程240公里有270座桥梁、25个隧道,每公里造价超过1.2亿元,比韩国山地高速还高。

但这笔高昂的建设成本,国家承担了近七成,剩下的部分通过长期低费率慢慢回收,不用车主短期内“买单”。

低价高速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对普通人来说,“高速自由”成了常态。

以前从成都自驾到重庆,走老路要5个小时还没高速费,现在走成渝高速1.5小时直达,单程高速费才50元,周末跨城游玩的人比十年前多了三倍。

物流行业更是直接受益,一辆从广州发往北京的货车,高速费加燃油费总成本比日本低六成。

这也是中国网购能做到“低价包邮”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深远的影响在城乡之间,现在中国就算偏远县城也基本接入了高速网。

云南普洱的茶叶以前靠公路运到昆明要两天,现在走高速4小时就能到,运输成本降了三成,茶农的收入直接涨了不少。

东部的工业品能更快送到西部乡镇,西部的农产品也能及时运到东部市场,高速成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纽带”。

不过中国高速也不是全按0.4元收费,不同地区、不同道路有差异。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六车道高速,小轿车每公里可能到0.5-0.6元,而中西部的四车道高速,很多只要0.3元。

但不管怎么算,整体都保持在极低水平。

这么看下来,中国高速的“便宜”不是偶然,是国家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的结果。

不追求短期回本,而是靠低费率激发车流量,进而带动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让民众得实惠,更让高速真正成为了经济的“加速器”,这大概就是最让人意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