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泰证券

中泰期货因内控缺陷被警示 控股股东中泰证券也麻烦不断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宁可坚

据山东证监局1月9日披露,山东证监局对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泰期货”)出具警示函。

经查,中泰期货在开展互联网会议活动中存在未对合作方资质和会议资料进行充分审核、未对活动过程实施有效管控等问题,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山东证监局指出,上述情形违反了相关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山东证监局决定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此前,据北京证监局2024年12月27日消息,北京证监局对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出具警示函。

北京证监局表示,经查,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客户交易行为管理不到位,对部分经纪业务客户交易行为监控和回访不足,未有效排查业务风险,反映出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合规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违反了相关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北京证监局决定对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薛学学作为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对上述问题负有管理责任,北京证监局决定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北京证监局表示,中泰期货北京分公司应当高度重视、立即整改,切实加强客户交易行为管理,及时开展客户回访,有效管控业务风险,保护交易者合法权益。

资料显示,中泰期货成立于1995年6月,是由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国有期货公司。公司于2015年7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国内期货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山东省第一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也是首批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的期货公司。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期货经纪、期货交易咨询、资产管理、场外衍生品业务、期现业务、做市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泰证券也是麻烦不断,先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滑,后又被曝出前高管涉及违规入股案。

上市以来,中泰证券业绩波动较大。2020年~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03.5亿元、131.5亿元、93.25亿元、12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25亿元、32.00亿元、5.90亿元、18.00亿元。其中,2022年公司业绩下滑明显,净利润同比降超八成。

2024年前三季度,中泰证券业绩表现远差于行业平均水平,实现营收74.24亿元,同比下降19.96%;归母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降73.45%。

公司解释称,利润波动主要系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减少以及上年同期合并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生股权重估收益所致。

2024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中泰证券撤销了3家分支机构,分别为深圳泰然九路证券营业部、深圳腾龙北路证券营业部、太原长治路证券营业部。

此外,中泰证券多名前高管还被曝出违规行为。

2024年10月17日,山东省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李玮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履历显示,李玮自2003年7月担任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董事长至2020年卸任。掌舵中泰证券长达17年。山东省纪委监委称,李玮“靠金融吃金融”,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股份购买、贷款办理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两则处罚公告显示,毕玉国、钟建春、张玉林、尚文彦4位证券从业人员因违规入股拟上市公司股份,被证监会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并被分别处以250万元、30万元不等的罚款。

据了解,毕玉国曾任中泰证券总经理、副董事长,钟建春曾任中泰证券投行董事总经理,张玉林曾任中泰证券投行委员会新兴产业部总监,尚文彦离职中泰证券后出任民生证券副总裁。

截至1月9日收盘,中泰期货H股报0.550港元/股,总市值5.51亿港元。中泰证券A股报6.15元/股,总市值428.57亿元,该股2024年股价波动显著,全年整体微跌3.6%。

视频|中泰证券:在济南科创金融生态建设中当好“主力军”“孵化池”

4月14日-15日,2023济南科创金融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由济南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保监局、山东证监局主办,由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与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泰证券派出专家团队,并携手合作伙伴全程参与论坛议程。

中泰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在“金融视角下的科创生态建设”上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在服务山东省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中泰证券进一步明晰在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的角色和定位——科创企业直接融资的“主力军”、科创企业创新成长的“孵化池”、科创企业规范提升的“培育田”、科创企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的“智囊团”。

在“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之路”分论坛中,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绿色证券体系,畅通绿色技术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三家’论道科创蓝图”分论坛中,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伴随着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科创背景下,金融和科创可以迎来更加有机地结合。

4月14 日晚,“泉城夜话”科创金融案例分享会和“云鼎汇”高端对话两个专题活动同时举行。“泉城夜话”中,中泰证券总经理助理、投行委主任姜天坊分享了优秀投资案例。“云鼎汇”采用嘉宾对话方式,由知名学者、企业代表围绕科创金融进行了开放式探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参与对话。

4月15 日,作为本次科创金融论坛的组成部分,济南市“海右”路演大厅正式启用并开展了首场项目路演活动,中泰证券服务的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路演。中泰证券上海投行部总经理曾丽萍、中泰资本董事长、总经理周冲、中泰创投董事长姜颖作为点评嘉宾现场点评。路演活动结束后,中泰证券与6家科创企业签署了综合金融服务协议。

同日举行的“走进CTD”反向路演考察,中泰金融国际董事长王仲坤,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李学锋,中泰证券投行委副主任、山东投行总部总经理阎鹏,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芳4位专家参加了活动。

中泰证券去年净利大降超八成 今被传自营团队“大换血”、投行全员取消年终奖

中国网财经5月26日讯(记者叶浅 见习记者苏楠)谁要为中泰证券业绩下滑“买单”?

2022年整个证券行业都不大好过,但中泰证券不好过的程度较深。仅从归母净利润这一项指标来看,去年A股43家上市券商仅2家实现同比增长,其余41家全部实现同比下滑,其中两家由盈转亏。

就同比下降幅度而言,43家上市券商中,除后五名券商外,中泰证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最大,达81.56%,数据由2021年的32亿元降至5.9亿元。中泰证券去年盈利规模排位为第28位。

近期,中泰证券先后被传自营部门被撤、投行全员取消年终奖。虽其后公司回应部分传闻不实,但相关舆论或并非空穴来风。有市场分析指出,公司此举或为去年业绩大幅滑坡的余波。

自营部门被撤?

日前,有传闻称,因2022年自营部门亏损严重,中泰证券自营部门全部解散。

且据网传消息,中泰证券免去了金融市场委员会委员、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潘冬,金融市场委员会证券投资部联席总经理陈骥宁,金融市场委员会证券投资部联席总经理王昊天以及金融市场委员会证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胜青共4位负责人的职务。

对此,中泰证券回应称:“近期,公司坚持业绩导向和问题导向,对自营条线下证券投资部门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本次调整,将为自营业务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坚持契约精神和市场化原则,对证券投资专业团队进行优化整合,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推动证券投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证券行业自营业务整体不景气,但中泰证券成为首家被传较大规模人员调整的券商。

据券商中国报道,以“投资收益-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口径计算自营业务,2022年43家上市券商自营收入合计仅777.77亿元,相比2021年的1669.11亿元减少53%。

同口径下,2022年中泰证券自营业务净收入为-3.51亿元,在43家上市券商中排名倒数第四。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中泰证券自营业务净收入约30.18亿元,在上市券商中排位相对靠前。

此外,中泰证券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证券及另类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同比下降132.46%,为其唯一营收为负的主要业务类别。

投行全员取消年终奖?

不仅自营业务,中泰证券投行业务近期亦有传闻流出。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有中泰证券内部人士爆料称,今年中泰证券各个业务条线年终奖均较往年有所下降,而整个投行都没有年终奖。对于未发年终奖的原因,该人士表示,主要系公司近年来投行人员快速扩张,去年内部核算投行业务亏损。

年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泰投行人员分别有679人、874人、1047人,两年时间增长368人,增幅达54.20%。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海通证券、申万宏源等头部券商的投行人员分别有1591人、1136人。

虽然人员规模大致相当,但三者收入规模相差较大。据了解,海通证券、申万宏源、中泰证券2022年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分别约为41.79亿元、18.80亿元、10.18亿元,在43家上市券商中排名分别为第五、第七、第十五。

“公司投行业务新来的团队许多都未创收。” 该中泰证券内部人士说,“年报披露和公司内部考核的口径不一样,内部考核会把写字楼房租、后台人员成本分摊等这些都算进来,这样一算去年投行就亏损了。”

对于上述情况,中泰证券回应称,公司并未取消投行全员年终奖,不同员工奖金情况有所不同。公司去年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调整优化了奖金发放方式,部分奖金体现在日常。

据Choice数据,中泰证券2020年至2022年人均薪酬分别为52.97万元、56.07万元、44.82万元。去年,公司人均薪酬同比降幅达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证券行业人均薪酬整体呈下滑趋势,最高降幅超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