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国际化

期货公司海外业务提速 破内卷扩利润开辟新赛道

近年来,期货公司加速开拓海外业务。这一进程不仅在公司利润方面作出了贡献,更在推动中国期货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国际化步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货公司海外业务为何延续高速发展势头?未来又有哪些新动向?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对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采访。受访人士普遍反馈,政策层面的利好支持与中国企业的集中出海,共同推动本轮期货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进程。与此同时,如何开展全方位能力建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成为了期货公司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6月,中国内地期货公司共设立境外一级子公司22家、二级子公司39家、三级子公司6家。

具体看来,这些子公司的注册地涵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美国等主要金融中心,并获得了包括香港期货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欧洲洲际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全球主流交易所的交易和清算会员资质。业务范围已从传统的期货经纪扩展到证券、外汇、资产管理等多元领域。

期货公司海外业务快速发展,背后有着多重因素在推动。

中粮期货副总经理杨英辉表示,首先,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不断释放对外开放信号,为期货公司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有利支持。其次,中资企业出海加速催生了风险管理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资企业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的海外布局加大了力度;同时,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使得企业利用境外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不断提升,中资企业也积极借助海外市场完善产业链,依托境外期货市场定价在出口时获取更好溢价。最后,期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转型,头部期货公司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抢占市场,推动海外业务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发期货相关负责人也认为,期货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是政策开放、企业需求、市场竞争力提升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最近几年,对外开放品种扩容,配套的交割、结算等制度日益完善,显著提升了境内期货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更为期货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做强海外业务意义重大

对期货公司而言,做强海外业务意义重大。

上述广发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促进海外业务发展,有利于丰富期货公司业务类型,拓展收入来源,增强期货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可以丰富期货公司的业务类型,扩展收入来源。目前,境内期货行业整体仍以经纪业务收入为主,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通过发展海外业务,部分头部期货公司逐步覆盖境外期货、证券、资管、外汇、投资咨询等业务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扩充了利润来源。另一方面,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部分头部期货公司通过探索境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有利于培育和打造有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世界一流投行。

在杨英辉看来,拓展海外市场可以缓解期货行业“内卷式”竞争。当前,中国期货行业传统经纪业务存在手续费恶性竞争问题,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海外业务为期货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收入来源,有效避免了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价值创造转型。同时,拓展海外业务也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海外业务要求期货公司在系统建设、人才储备、合规管理等方面全面提质,倒逼期货公司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从“通道服务”向“综合解决方案”转型,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综合水平。

“从服务实体经济来说,期货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可以满足出海企业日益增长的跨境风险管理需求。随着海外布局的加速,中资企业面临着汇率风险、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等多重挑战。期货公司通过海外业务能够提供专业化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实体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稳健经营。”杨英辉说。

目前,期货公司布局海外业务的进程仍在提速。8月18日,南华期货旗下南华金融(英国)有限公司被正式批准成为欧洲洲际交易所(ICEU)清算会员,具备ICEU交易和清算资格,这是该公司获得的第二家全球主流交易所清算会员资质。

在“引进来”方面,据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数据,2024年年末我国期货市场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以上期所为例,境外客户数量(不含QFI)同比增长约20%,QFI客户数量同比增长约60%。在各方协力下,海外客户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力度正逐渐增强。

从可选项到必答题 公募基金加速“扬帆出海”

公募基金“出海”至今已进入第十七个年头。日前,6500亿元规模的公募巨头兴证全球基金设立境外子公司的申请获批复,再次引起业内关注。

伴随公募基金总规模不断创出新高,行业发展再上一层楼。如何助力推进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如何继续提升服务境内外投资者及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尽快跻身国际一流投资机构行列,成为公募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答题”。

境外落“子”拓展投资版图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早期阶段,以“引进来”为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行业逐渐成熟,公募基金行业尝试“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布局全球市场。2008年1月份,作为首家由内地公募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在海外成立的子公司,南方东英在中国香港正式成立,成为了内地资管机构布局境外市场的“第一步棋”。

此后,头部基金公司纷纷加快步伐,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博时基金先后于2008年至2010年在中国香港成立子公司,启动对境外市场的布局与经营。此后直至2020年,国内多数公募基金仍以香港为海外设立子公司首选地。2021年8月份,汇添富资产管理(美国)控股有限公司的设立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汇添富基金成为第一家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的基金管理公司。

政策面也在不断完善基金公司“出海”相关规则。

2008年,证监会明确了基金公司在境外设立、参股经营机构的条件和程序;2018年,《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出台,为境内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进一步开拓境外业务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落地,明确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提升服务境外投资者及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2024年,《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发布,进一步强调了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

政策引导下,我国公募基金不仅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更探索出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20余家公募基金设立了超30家境外子公司。

如今,公募基金“出海”再添新军。6月27日,兴证全球基金设立新加坡子公司的申请获批复。

华夏基金国际投资部、国际业务部行政负责人潘中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国际业务长期将中国的优质资产推荐给海外投资者,让海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长期资本回报。

某头部公募基金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公募基金已成为助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见证者与深度参与者,在助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投资版图来看,公募基金‘出海’从中国香港扩展至新加坡、美国等,不仅显著提升了公募基金在全球资管行业的影响力,更促使其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上述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从资产配置与产品创新来看,公募基金‘出海’着力强化全球范围内资产配置能力,打造多元化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线,并丰富互认基金、ETF互联互通等各类跨境投资产品,促进了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投资选择。”

兴证全球基金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加坡子公司落地后,将循序渐进地开展海外业务,逐步在海外市场研究、投资和客户拓展等领域拓展业务。

在基金业内人士看来,将业务拓展到全球市场,获取新的客户群体和资金来源,不仅有利于基金公司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增加行业发展机会。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还有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朱雀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正在申请设立境外子公司,相关申请仍在监管机构审批进程中,其中朱雀基金于今年2月份进行了材料补正。

丰富跨境产品体系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公募基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出海”正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各家机构凭借自身资源禀赋,作出战略抉择,逐渐形成了差异化布局的态势。除了在境外设立子公司,还有部分机构选择“抢滩”布局QDII。

6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最新一期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累计批准的QDII额度已达1708.69亿美元,较5月末增加30.8亿美元。这是2025年以来QDII额度的又一次扩容。

从公募基金情况来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合计有54家公募基金获得QDII资格,累计获批的投资额度高达约765亿美元。其中,易方达基金以77.3亿美元的额度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华夏基金的67.3亿美元和南方基金的59.8亿美元。从额度变动记录来看,多数机构在近年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例如,广发基金的QDII额度从最初的8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43.3亿美元。

事实上,近年来,QDII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全市场QDII基金规模达6440.24亿元,年内增长327.06亿元,增幅为5.35%。2024年全年,QDII基金规模增长1943.3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6.61%,且总规模连续6年保持正增长。

此外,截至7月3日,还有多家机构正排队等待QDII业务资格的审批。证监会官网发布的公示材料显示,目前仍有包括民生加银基金、银河基金、鹏扬基金、泓德基金等在内的9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的QDII资格申请待审批。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公募基金QDII业务的发展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市场的不断成熟,预计QDII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记者注意到,以美股、港股市场作为核心卖点的QDII基金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QDII基金由专业机构管理,省去了个人操作换汇的麻烦,就是申购QDII产品额度限制比较紧,少的时候单次申购额度只有几千元,多的时候额度也仅数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眼下看着港股市场投资火热,我想多买一点,也会提前准备资金申购。”借助QDII基金在海外市场投资尝到甜头的王女士表示。

与此同时,不断开发高质量、低门槛、便捷化、有辨识度的跨境产品,也是各家机构追求的目标。

潘中宁透露,接下来“公司将以现有合作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ETF互联互通机制,通过深化跨境ETF互挂与市场合作,持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辐射力。”

此外,兴证全球基金总经理助理、FOF(基金中的基金)投资与金融工程部总监林国怀向记者介绍,公司FOF团队在海外资产配置领域持续深耕多年,此前已布局标普500指数、黄金ETF等资产,积累了丰富的全球市场多资产投资经验。下一步,公司会以现运行产品为抓手,积极参与境外多资产配置,如提升一定比例的境外权益类资产、黄金等,多元资产配置可以分散基金的收益来源,提升基金收益率的稳定性,降低波动率,从而改善基金投资人的持有体验感。

公募基金“出海”以来,撰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投资海外是一项富有挑战也充满机遇的道路,面向未来,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的公募基金,还将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助力投资者的财富更上一层楼。(吴珊王宁)

“中国价格”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上海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稳居全球前三,是亚太地区原油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挂钩我国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约占天然橡胶进口量的40%;约有30%的南美农民参考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2号期货价格报价;中国企业对外出口PTA主要参考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价格定价……

日前,在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清晰轨迹。“中国价格”走向全球的坚实步伐,成为我国期货市场高质量开放的生动注脚。

期市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期货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管理,而中国期货市场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站上国际舞台。目前,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总量超六成,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4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全部跻身2023年全球十大商品交易所。在全球交易量最大的20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中,中国占据16席,为市场进一步双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2025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新增客户41万个,其中境外客户同比增长63%,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者活跃在中国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一方面,“引进来”不断深化,目前共有91个期货期权品种纳入QF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范围,包括全部已上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以及大部分运行成熟、交易活跃的商品期货和期权。证监会全面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后,我国为外资机构提供了更加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摩根大通、瑞银期货、摩根士丹利等期货公司已实现100%外资持股。

另一方面,“走出去”不断拓展:中国期货公司已在境外设立67家子公司,获得多家国际交易所会员资格,初步具备全球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中国期货市场的开放举措还包括结算价授权合作、跨境商品ETF、交易所境外注册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组合拳”,持续推动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接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亚太区客户发展和销售服务部董事总经理蒂姆?史密斯表示,日益加剧的市场波动正考验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强度与韧性。在此环境下,中国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创新,努力满足各类机构日益复杂多变的风险管理需求。

赋能企业拓展全球版图

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本质上是全球性市场,境内外期货市场交易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我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在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上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占全球六成以上,“量”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价”的话语权?企业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五年前,浙江的逸盛石化还在为跨境交割的复杂流程头疼。如今情况大不相同。9月,逸盛石化旗下子公司逸盛大化与意大利GSI公司的首单PTA保税交割将正式落地。通过滚动交割模式,货物从工厂直达保税仓库,境外买方凭仓单即可提货。一张PTA保税交割单成为中国PTA“国际通行证”,不仅让货物跨境流动更便捷,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期货市场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大门。

在南美,浙江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团队也在用“中国价格”报价。南美客户下达采购订单后,万凯新材料参考郑州期货价格报价,同时根据订单量锁定原料价格,再结合订单安排生产、对接海关完成出口;货款采用“20%定金+80%见提单支付”模式,确保结算顺畅。万凯新材料副总经理陈灿忠表示,“我国期货市场发挥了提供基准价格增强议价能力、助力锁定原料成本、让国际交付更高效透明且可控等三大核心作用,全方位优化了企业的国际贸易体验。”

期货市场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杨光指出,开放的期货市场有助于形成真正反映亚太市场供需的“中国价格”,提升我国在重要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影响力,为我国初级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基准。同时,这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跨境交易成本,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

国际化不仅关乎单一品种,更是全产业链的重构。如今,聚酯企业通过全链条风险管理实现利润稳定,出口规模成倍增长;中粮、物产中大等企业借助期货工具,成功开拓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物产中大化工集团农产品交易部经理夏秋子表示,以前不敢涉足新兴市场,现在有了期货定价和套保工具,就能放心布局。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介绍,厦门国贸的聚酯业务规模七年间翻了七倍。背后的秘密是系统性的风险管理:通过期货锁定原料价格、保障利润窗口,再放心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

从豆油到橡胶,从PTA到瓶片,中国期货价格正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表示,我国期市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对外开放是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的必由之路。”郑商所理事长熊军表示,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期货期权产品供给,吸引更多境外客户参与,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截至目前,近800名境外客户在郑商所开户,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阿联酋等33个国家和地区。

英国嘉利高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推动跨境使用郑商所瓶片和PTA期货。比如,使用郑商所瓶片期货,对从中国发运到东非的实物贸易进行套期保值。同时还引导PTA实物买家,从一口价转向利用中国PTA期货定价,为无法直接参与郑商所交易的实体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翱兰等国际粮商借助中国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经营利润稳定性显著提升。 翱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市场合规与风控首席执行官许沙莎介绍,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引入境外交易者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加强了市场合理定价的能力,为企业套保和期现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境外交易者审批流程大幅简化,套保额度申请周期显著缩短;跨境交易效率提高,依托人民币计价和保税交割等创新机制,境内外市场联动更加顺畅。“这种‘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开放模式,既保持了市场的稳定性,又满足了实体企业对时效性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开放路径。”许沙莎表示。

展望未来,中国期货市场将继续以“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节奏持续扩容特定品种池,降低境外投资者制度性成本,优化保税交割和跨境结算;依托科技赋能,提升跨境交易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数据显示,今年1-7月,1114家上市公司开展期货衍生品业务,超八成进行外汇套保,三分之一参与商品套保。在全球市场风云变幻中,不断开放的中国期货市场像一张看不见的安全网,让更多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让“中国价格”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祝惠春)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