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汇率波动

7月升值近千点 人民币汇率继续看多

2023年7月,伴随着政策利好、汇率工具箱启动,人民币汇率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月的贬值走势,出现小幅回升。从全月表现来看,7月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调升953基点,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月内涨幅均超过1.5%。

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牵动着有换汇需求用户的心。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很难把控所谓的“最合适的换汇时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都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

外汇兑换卷_个人换汇时机选择_人民币汇率波动分析

不应抱侥幸心理

提及留学两年的换汇之旅,余薇感叹自己总是在“追高”,从而错过了合适的换汇时机。余薇回忆称,自己于2021年8月赴美求学,彼时人民币汇率正围绕6.40关口波动,考虑到2021年6月时人民币汇率一度在6.35附近徘徊,所以第一次只兑换了少量的外汇。

“初期还好,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上升走势,我也没有在换汇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成本最低的时候,兑换1美元大概只需要6.3人民币。但到了2022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人民币贬值之后,开始后悔此前没有多换一些。”余薇指出。

余薇表示,2022年后自己陆陆续续进行了数次换汇操作,总是在犹犹豫豫间眼看着人民币汇率一路贬值,换汇成本也越来越高。“尤其到了2022年9月,有大额购物的需求,担心人民币持续贬值,我兑换了一笔钱,没想到不久后又涨回来了。”余薇无奈道。

不过,总是懊恼自己没有踩中风口的余薇,在这个夏天也有惊喜。2023年6月,余薇开始规划7月回国过暑假的相关事宜,考虑到探亲访友、购物的资金使用需求,余薇将部分在美国获得的奖学金、劳动报酬等美元积蓄提前兑换成了人民币,汇率大约为7.25。

随着7月人民币汇率显现出升值走势,对于6月“反向换汇”的操作,余薇表示自己十分满意。余薇称,回国后购物总忍不住换算价格,起初习惯性按照6.5计算汇率,然后再被家人提醒应该按照7计算。用手头的美元兑换人民币,本身是无心之举,但相较现在的汇率还是更为划算。

余薇关于换汇坎坷的心路历程,正是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走势。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幅度有所加大,在短期内呈现连续贬值或升值的情况时有出现。2023年4月,人民币汇率开启新一轮贬值走势,一度逼近7.30关口,直至7月再次显露回调迹象。

人民币汇率弹性波动,企业主体也在构建“逢高结汇”的理性交易模式。7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6月,银行结汇2003亿美元,售汇192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83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入5404亿美元,对外付款5284亿美元,顺差120亿美元。2023年6月及2023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呈现“双顺差”格局。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很难把控所谓的“最合适的换汇时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都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对于需求较小的用户来说,不应对换汇抱有侥幸心理,应根据个人实际的使用需求在可接受的汇率区间操作,避免押注人民币单边行情和投机炒作。

“我国外汇市场整体供需平衡,这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企业主体可选择合适的外汇产品开展汇率避险,可灵活选用外汇掉期、外汇期权以及远期结售汇等外汇衍生品等工具减少汇率波动风险,避免外汇投机潜在损失。”周茂华如是说道。

调升953基点

谈及难以把控换汇时机这一现实情况,余薇在采访过程中直言,自己此前“周密计算”,想要在成本最低时换汇,但实际上很难做到。6月的无心之举,却意外换到了更多的人民币。余薇称:“这也教会我一个道理,汇率是很难预判的,不能过度追求最高升值点,只要时机合适就可以出手了。”

考虑到近期人民币汇率开始小幅回升,余薇同样提到自己将重点关注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为后续的求学之旅做储备,争取降低换汇成本。

事实上,结束此前的连月贬值走势,7月收官之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出升值“答卷”。7月31日,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7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1305元,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7.1338元,单日调升33基点。

由此计算,与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相比,7月全月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调升953基点。这也意味着,余薇在6月末使用美元兑换人民币,每兑换10000美元,比7月末将多获得人民币953元。

不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出现上涨,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样小幅升值。在岸人民币对美元7月31日开盘价为7.1420,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为7.164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开盘价为7.1547,较前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截至7月31日18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525,日内升值幅度为0.17%,7月累计升值1.51%;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570,日内小幅贬值0.05%,7月累计升值幅度为1.52%。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指出,7月人民币汇率回升,其一原因在于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的调控,包括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引导国内商业银行调低美元定期存款利率等。同时,人民银行积极与市场沟通,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其二,近期美元指数经历了下行以及回调的过程,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7月的加息是本轮最后一次,美元或至“强弩之末”。

周茂华则表示,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反弹,主要是人民币对此前风险事件有充分消化,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加之宏观政策发力,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更趋乐观;国内监管部门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同时,7月美元弱势震荡。整体看,人民币走势与基本面相符,人民币汇率整体处于合理均衡水平附近运行,双向波动常态化,市场预期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继续看多

近一个月以来,监管对于人民币汇率数次表态:6月28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不仅如此,人民银行还启用了汇率工具箱。

展望下阶段外汇市场走势,杨海平表示,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打响了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的发令枪,伴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落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将被强化。考虑到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美元指数雄风不再,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企稳回升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周茂华同样指出,从内外环境趋势看,继续看多人民币汇率走势,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

周茂华进一步解释道,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面支撑稳固。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和内需延续复苏态势,国内宏观政策相机抉择、适度加码,下半年经济复苏基础进一步夯实,复苏节奏有望适度加快。我国外贸韧性足,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强劲,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国际收支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以及外汇储备稳定3万亿美元上方等,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美元前景趋弱,短期升值空间有限。周茂华认为,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银行业危机余波未平,高利率(创2008年以来高位)潜在隐患仍在;同时,美联储维持高利率、高通胀对经济“制动”效应有望滞后显现。从美国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内需有韧性,但趋势放缓明显;加之美联储政策利率已进入限制区间,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受制约。此外,欧洲央行面临控通胀任务更重,欧洲央行“追赶式”加息也会对美元走强构成一定掣肘。

外汇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教程

外汇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教程

外汇市场风云变幻,汇率波动犹如波涛起伏,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

了诸多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风险的领域,如何进行有效的外汇风险

管理成为了关键。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外汇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教程。

先来说说什么是外汇风险。简单说,就是因为汇率变动,导致以外

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收入或支出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给企业或个

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就好比一家出口企业,签订了一份以美元计价

的合同,如果在收款时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那企业收到的本币金额就

会减少,利润自然也就受损了。

那外汇风险管理都有哪些策略呢?套期保值算是很常用的一招。比

如说,一家进口企业预计三个月后要支付一笔美元货款,为了避免美

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增加,它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入三个月后的美元期

货合约。这样,不管未来美元汇率怎么变,企业都能按照合约约定的

汇率支付货款,有效锁定了成本。

还有提前或推迟收付外汇。如果企业预期某种外币会贬值,那就尽

量提前收回以该外币计价的应收账款,同时推迟支付以该外币计价的

应付账款。相反,如果预期外币会升值,就提前支付应付账款,推迟

收回应收账款。这就像在汇率的浪潮中巧妙地调整自己的资金流向,

避开风险。

外汇风险管理实务操作中,准确的汇率预测至关重要。这可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儿,汇率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像经济数据、政治局势、货

币政策等等。但企业可以通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国际形势等方

式,尽量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比如说,当一个国家公布的经济增长

数据强劲时,往往意味着该国货币可能会升值。

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创新高 人民币市场份额大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随着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加大,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迭创新高。

10月27日晚,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一项综合性调查报告指出,仅在今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增长至7.5万亿美元,较2019年同月的6.6万亿美元增长约14%,与此对应的是,当前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国际清算银行表示,这项调查收集来自52个国家的逾1200家银行与交易商数据。

一位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近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额之所以节节攀升,一是全球贸易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货币兑换结算需求增加,二是今年各国货币政策“不同步”,导致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骤然扩大,引发金融机构的汇率套保与投机交易频率大幅增加。

BIS认为,近年全球高通胀冲击促使多国央行大幅提高利率,加之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骤变扰乱金融市场,都在触发外汇市场波动率在经历多年低迷后大幅上升,带动日均外汇交易额迅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依然占据着全球外汇交易的主导地位,但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3%快速扩大至7%,排名也从2019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成为份额增长最快的货币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近年中国相关部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越来越多跨境贸易结算开始使用人民币,另一方面是国内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带动众多全球资本加仓人民币资产,由此带来更庞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额。

此外,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也令外汇衍生品交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BIS数据显示,外汇掉期交易的市场份额继续增加,约占总交易量的51%,高于2019年的49%,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外汇现货交易的市场份额从30%下降到28%,外汇远期交易则稳定在15%。

“鉴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与美元持续上涨令非美货币普遍遭遇较大贬值压力,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必须增加外汇套保操作以规避潜在的汇率风险。”上述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外汇交易商遭遇库存失衡压力

汇率波动加大,也令众多外汇交易商面临新的经营压力。

BIS表示,汇率大幅波动正造成交易商之间的“库存失衡”,迫使他们在同业市场更频繁地交易外汇头寸。

具体而言,交易商之间的日均交易量为3.5万亿美元,占全球的46%,高于三年前的38%。相比而言,交易商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非报告银行、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等)的外汇交易占比则从55%降至48%。

一位外汇经纪商向记者分析说,究其原因,一是2020年疫情全球扩散一度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遭遇美元荒,令银行等外汇交易商不得不从同业机构纷纷拆借美元头寸填补自身头寸缺口,如今,随着美联储持续大幅收紧货币政策令美元流动性再度吃紧,银行等外汇交易商不得不继续从同业机构拆借美元头寸未雨绸缪;二是近年汇率波动加大也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囤积美元等强势货币,导致银行等外汇交易商手里的美元等强势货币头寸再度吃紧,触发他们向同业机构寻求更多的美元等强势货币头寸维持自身正常运营。

在他看来,尽管交易商与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外汇交易占比有所降低,但这不代表对冲基金的外汇交易活跃度下降。

事实上,无论是押注日元大幅贬值,还是豪赌欧元兑美元“平价”,都出现众多对冲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的身影。此外,越来越多对冲基金还借着美联储大幅加息与美元强势上涨,大举沽空经济基本面相对较差且外债占比较高的新兴市场货币。

“某种程度而言,汇率波动加大给对冲基金们创造了更高的价差获利机会,激发他们不断增加交易频率获取超额回报。”这位外汇经纪商指出。尤其是相比企业等实体经济,对冲基金的外汇交易频率更高且交易额度更大,对汇率走势的影响也相应更强。尤其在近年量化投资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对冲基金都是依靠程序化交易模型开展高频外汇交易,进一步放大了他们的日均外汇交易量。

记者获悉,对冲基金们还是引发汇率波动进一步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但这背后,是近年各国货币政策不同步导致货币之间汇率估值差距扩大,吸引对冲基金频繁开展外汇交易博取更高回报。

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份额缘何迅猛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3年人民币俨然成为外汇交易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货币之一。

BIS数据显示,过去3年期间人民币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4.3%增长至如今的7%,排名从2019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

一位股份制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指出,这表明近年中国相关部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取得积极成效。一是越来越多中国外贸企业正积极与海外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动企业端的外汇交易需求上升;二是近年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吸引越来越多全球资本加仓人民币资产,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更上一层楼;三是近年相比欧美货币与部分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对平稳且人民币资产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相关性偏低,形成较好的避险效应,吸引众多海外机构配置人民币。

在他看来,相比企业端,金融机构的外汇交易贡献度更高。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频率更高且额度更大,二是近年银行机构开发了众多外汇衍生品,带动整个金融市场人民币外汇避险交易规模上升。

前述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指出,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也表明越来越多全球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与海外央行正将越来越多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因为这些机构储备更多人民币,就会衍生出更庞大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需求,带动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且积极加大全球化进程,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未来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上升。因为一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占比,最终会与这个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它与全球各国的贸易往来规模相匹配。”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