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市场发展

丰富产品矩阵、扩大对外开放,期货市场有这些发展计划

丰富产品矩阵,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5月22日,在2025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监管部门释放了更多未来期货市场的发展计划。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期货市场必须继续围绕加强市场监管、丰富产品矩阵、优化服务质量、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深化自身功能发挥,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上海正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功能,支持上期所、中金所等在沪金融市场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加快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安全。”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说。

展望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研究员李正强认为,应加快产品体系完善步伐,加大开放与国际布局,壮大中介机构力量,持续改善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制度环境等。

丰富产品矩阵,扩大对外开放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期货市场发展目标,并要求期货市场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证监会和上海市政府也共同建立了“五个中心”协作工作机制,推动上海期货市场与“五个中心”联动发展、协同共进。

王颖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期货市场不仅吸引全球产业企业、重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上海价格”也愈发受国际市场关注,并逐步成为全球贸易的定价参考。

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能级不断提升,上海期货市场产品覆盖面持续扩大。周小全称,将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化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快推出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二是支持进一步丰富商品和金融期货产品,以更齐全的产品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三是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对于金融期货市场而言,中金所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庆文称,该所正全面落实新“国九条”部署,按照《意见》要求,优化市场运行机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塑造良好市场生态,助力资本市场运行上的“稳”和强化市场功能上的“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金所将深化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有效防控风险,加强市场监管,丰富产品业务体系,推动‘长钱长投’,稳步推进扩大开放。”何庆文称。

近一年多来,上期所构建“多元创新”产品体系,上市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打通“期现结合”链路,在原油等品种试点设立集团交割中心,新增钢铁等品种注册品牌;创造“开放合作”机遇,将天然橡胶期货交割结算价授权大阪交易所;培育“安全稳健”环境,上线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向全市场开放有色金属数据系统。

上期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田向阳说,上期所将健全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一流产品体系,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品种研发上市;稳步推进组合保证金,推进上线新交易指令,深化市场功能发挥;紧盯实体期待,打造服务“闭环”;夯实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一流安全水平,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稳步实现镍等品种对外开放,推动更多服务“走出去”。

展望中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呈现多元开放的市场状态,未来又将呈现哪些新的趋势?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国期货和衍生品种上市数量146个,其中期货品种82个、场内期权品种64个。特定品种对外开放期货、期权品种数量24个,QFII和RQFII可参与境内75个期货、期权品种交易。

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一大新任务,是建设一流交易所和一流衍生品市场。李正强认为,我国交易所和期货市场具有对标世界一流交易所与世界一流衍生品市场、对标强大的社会与市场预期,世界一流交易所具有广泛的国际参与、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丰富的衍生产品、全球布局的交易与服务网络等特征。

在产品体系丰富方面,李正强称,从与国民经济发展适配度上看,目前农副产品、金属与能源化工等覆盖面已经较大,围绕新质生产力和新能源、绿色环保方面的产品需要加强。

他建议,适应国民经济新发展格局,扩大服务范围,加快新能源建设、碳排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联的产品、天气相关联产品;加大外汇期货合约上市推进力度、扩大股指/利率类期货和期权的产品;加快商品/金融指数类产品步伐;研究跟踪数字资产类产品、并早日开展试点。

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未来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李正强认为,应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吸引海外交易者便利参与境内交易、提升人民币计价合约价格的国际代表性,扩大价格和风险管理服务的辐射范围。简化、优化境外参与者开户与资金汇兑程序、完善制度设计,切实提升开放水平;交易所国际化布局,延伸服务触角,为海外业务拓展提供服务。

对于壮大中介机构力量方面,李正强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做大期货经营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使其成为“最懂对冲、最会对冲、对冲最好”的综合服务群体,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风险管理。

李正强还建议,主动拥抱AI,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开发适合期货和衍生品交易、防控与功能发挥相关的技术软件和AI智能体,实现风险管理(套期保值)产品化、流程标准化、可视化,让实体企业和投资机构更为便利地参与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更为方便地应对市场冲击,提升全市场风险管理效率。

外汇衍生品,扩容!

外汇期货的特点_外汇市场产品序列完善_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6月18日,2025年陆家嘴(600663)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开幕式上公布了八项重要金融政策。其中,明确提出将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推动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

从全球外汇期货的发展历程来看,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全球首个金融期货产品——外汇期货,这也是外汇期货首次问世。而经过50余年的发展,外汇期货目前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汇率对冲工具之一。但国内此前却迟迟没有推出这一金融期货品种。

而在当下时点,央行宣布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从侧面说明国内发布这一金融期货品种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高歌猛进,跨境资本流动愈发频繁且深入,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间的兑换需求。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也愈发明显。境内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的汇率风险急剧增加,其避险需求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市场对多样化、精准化的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也变得愈发迫切。

目前,我国基础汇率避险工具领域已与国际市场发展水平接轨,构建起了包含远期、掉期、货币互换及期权等产品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多数实体经济的汇率避险需求。而未来随着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落地,我国外汇市场建设将进入全新阶段。

南华期货宏观外汇创新分析师周骥表示,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基础汇率避险工具已难以完全满足企业日益复杂、多元的需求。因此,推进境内外汇期货交易势在必行,这将填补境内市场没有外汇期货的空白,完善市场结构,提升市场整体的深度与广度。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汇率波动风险往往是贸易厂商、外贸企业与银行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金融风险,而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机构或个人会选择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企业汇率风险对冲需求显著增长,其中中小企业避险需求呈现指数级上升趋势,凸显市场主体对精准化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

周骥表示,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汇率波动已成为影响境内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外部变量。在跨境贸易中,合同签订与货款收付之间的时间差,使得企业面临显著的汇兑损益风险。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新兴市场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导致企业面临多重汇率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作为标准化、集中交易的衍生工具,外汇期货为企业提供了灵活且精准的风险对冲手段。企业可基于自身业务特征与汇率走势研判,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外汇套期保值操作,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就今后人民币外汇期货推出在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周骥认为其将远超单一金融产品创新范畴,甚至可以推进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制度突破。“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标准化场内衍生品的引入具有显著的‘鲶鱼效应’,将显著提升我国外汇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丰富且多元化的外汇市场产品体系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外汇市场交易,从而增加市场的资金量和交易量,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推动我国外汇市场在全球市场格局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周骥表示。

然而,对于人民币外汇期货这一新金融期货品种而言,在其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均需持续完善。而随着中国外汇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涵盖外贸企业、金融机构、期货经营机构的汇率风险管理生态圈也将加速构建。